国内买球app外围
总 机:0395-3333801
客 服:0395-3333802
人事部:15303957929
邮 箱:3176821628@qq.com
邮 编:462000
网 址:www.arkdimensions.com
地 址:漯河市源汇区创业路与南环路西北角
周边公交:126、202、102路车
胃蛋白酶原(PG)是胃蛋白酶的前体,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,1~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,称为胃蛋白酶原Ⅰ(PGⅠ),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;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Ⅱ(PGⅡ),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,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PGⅡ。 通常情况下,约有1%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,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。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,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。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,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。因此,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。 1.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黏膜癌变是重要的“过渡性事件”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,其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、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径。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,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“金标准”。 目前观点认为,部分萎缩是可以逆转的,而一旦进入肠化生后,就很难发生逆转。因此,急需要一种工具,能够敏锐地发现胃黏膜萎缩的情况。此时,胃蛋白酶原检测即发挥出强大的作用。 当胃底腺萎缩时,主细胞数量减少,PGⅠ水平下降;而由于分泌PGⅡ细胞较多,此时PGⅡ仍然可以维持高水平状态,此时PGⅠ/PGⅡ显著下降;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,出现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,PGⅡ水平升高更多,PGⅠ/PGⅡ进一步下降。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,PGⅠ/PGⅡ侧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缩程度。 2.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始动因素 因此,积极进行Hp检测,已经成为了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。Hp检测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手段,针对Hp阳性的感染人群,各大指南已达成共识,即Hp感染相关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,建议根除。 Hp感染也会显著影响血清PG水平,起始时,PGⅠ、PGⅡ均升高,PGⅡ升高的幅度更快,则PGⅠ/PGⅡ下降,且Hp感染病灶越大,PGⅠ/PGⅡ降低幅度越大。但是,胃蛋白酶原检测的结果缺乏特异性,对于判断Hp是否感染仍需接受专门的Hp检测。 中国人口基数大,同时胃癌发病率也居高不下,所以找到易行且精准有效的胃癌筛查手段势在必行。2017年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》高度肯定了PG的价值,指南给出了如下推荐意见:血清胃蛋白酶原(PG)Ⅰ、Ⅱ以及促胃液素-17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程度。血清PGⅠ、PGⅡ、PGⅠ/ PGⅡ比值联合抗Hp抗体检测有助于风险分层管理。 而于2017年年底公布的《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》,在肯定血清PG价值的同时,进一步提出了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,其中高龄、男性、Hp抗体阳性、低胃蛋白酶原比值(PGR)、高血清胃泌素17(gastrin-17,G-17)水平作为胃癌的高危因子。 其中,G-17是中国指南新增项目。G-17是由胃窦G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主要生理功能为刺激胃酸分泌、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。G-17是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,可以提示胃窦黏膜萎缩状况或是否存在异常增殖,G-17本身在胃癌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也有促进作用。当血清G-17水平升高,可以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。 但同时,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指南的缺点,筛查人群为年龄≥40岁,且有胃癌高发区、Hp感染、既往胃癌前疾病、胃癌患者一级亲属、饮食等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。但目前胃癌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,相信未来一定会进入全民普查阶段。 综上所述,血清PG联合Hp检测,有助于评估胃癌发生风险,可以作为普通人的常规胃癌筛查手段。